溫室水培
植物工廠
園藝自動化
專用資材
近年來,中國農業面臨土地資源緊缺、生態環境壓力增加、勞動力缺乏與老齡化等發展痛點,以農業4.0為發展方向的農業數字化升級與轉型成為當務之急。農業4.0運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力求構建高度智能、高度協同、高度精準的農業生態體系,使農業實現更低的生產成本、更合理的資源結構、更高效的流通渠道,同時兼具環保與可持續發展的重任。
萌芽期1980~1999
1990年,中國科技部出臺“863”計劃,內容包括推動計算機研究“農業智能應用系統”,涵蓋魚病防治、蘋果生產管理專家系統等5個專家項目研究平臺,合計研發超過200個實用專家系統,并應用在中國境內22個示范區。1998年,“數字中國”戰略提出,涵蓋了數字農業、數字城市等領域。這一時期,農業數字化在中國市場仍處于探索、研究、試驗階段,政策的支持極大地促進了農業數字化技術的研發與應用,為中國農業數字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啟動期2000~2012
2000年前后,全球互聯網技術的突飛猛進帶動了一系列相關領域的革新,“互聯網+農業”的發展形態逐步成形。2003年,中國“863”計劃將“大規模現代化農業數字化技術應用研究與開發”列為重大科技專項,之后該項目取得階段性成果。隨著21世紀初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農業數字化邁入了啟動期,互聯網與各項傳感技術的迭代為農業數字化創造了條件。作為傳統農業大國的中國對農業數字化的需求快速上升。
高速發展期2013~至今
2013年,中國農業部在天津、上海、安徽等地展開物聯網區域試驗工程,目的為采集各項農業實時數據,并對物聯網在農業領域的應用進行探索與試驗。2015年,《農業部關于推進農業農村大數據發展的實施意見》發布,為“農業+大數據”的發展指明方向。2020年,《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2019—2025年)》出臺,為今后數年農業數字化的發展奠定了政策基礎。2013年來,數智化技術(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的飛速發展為農業數字化打下了堅實的技術底層基礎,數智化技術在工業、零售等領域的應用為農業數字化應用提供了學習與模仿的先例,將農業生態體系與數智化技術相融合也成為目前農業數字化發展的重點環節。
植物工廠的發展經歷了以下幾個重要階段:
早期實驗探索階段(20世紀40年代至70年代初)
這個階段的突破主要在于“營養液栽培技術”和“人工模擬與控制環境技術”。1957年,世界上第一座植物工廠在丹麥約克里斯頓農場落成,這座1000㎡的植物工廠實現了從播種到收獲的全自動傳送帶流水作業。
示范應用階段(20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末)
這個階段的顯著標志是水培和人工光源技術的突破。熒光燈逐漸取代高壓鈉燈,紅光LED開始投入使用,人工光源的能耗有所降低。1971年,丹麥建成了綠葉菜工廠,可以快速生產獨行菜、鴨兒芹、萵苣等。1974年,日本建成了一座由電子計算機調控的花卉蔬菜工廠。
快速發展階段(21世紀初至今)
進入21世紀,植物工廠技術得到了快速發展。目前,我國的智能植物工廠已超過220座,成為數量僅次于日本的植物工廠大國。
文章來源:葉菜俠科技